20
2025-10
科普技术课堂:中国瑞林带您解锁绿色治水的科技密码
当“碳中和”“循环经济”成为时代热词,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仍在挑战生态环境,如何用科技破解“治水难题”,让污水实现“脱胎换骨”的重生?今天,中国瑞林带您走进污水处理的科技世界,揭秘绿色治水的创新实践。
一、治水先懂“水”:污水处理的三级进阶流程
污水处理绝非简单过滤,而是一套模拟自然净化的人工强化系统,核心分为三级处理。中国瑞林深耕该领域多年,不仅精准掌握污水处理的技术要点,更以创新技术优化流程,让治水效率与环保效益双重提升。
1.一级处理:污水的“初次安检”,为后续减负
污水进入处理厂的第一道关卡,目标是去除粗大杂质,避免堵塞设备、影响后续流程,如同为污水设立“安检门”。
格栅间的“筛选术”:进水先流经格栅间,不同间隙的格栅像“智能筛子”,精准拦截塑料袋、树枝、布条等大型漂浮物,从源头减少杂质干扰。
沉砂池的“沉淀法”:通过控制水流速度,让污水流速放缓,砂粒、石子等无机物因重力自然沉淀,与污水彻底分离。
经过一级处理,污水中的杂物和细砂基本被去除,为核心处理环节打下基础。在中国瑞林承建并运营的江西省万安县工业园区综合污水处理厂项目中,技术团队通过优化格栅间隙与沉砂池流速参数,将预处理效率提升15%,为后续生物处理筑牢“第一道防线”。
江西省万安县工业园区综合污水处理厂项目
2.二级处理:微生物的“净化盛宴”,泥膜复合技术成核心利器
二级处理(生物处理)是污水处理的“心脏”——这里是亿万微生物的“工作场”,它们以污染物为食,完成污水的深度净化。而微生物的“活性”直接决定处理效果,中国瑞林的泥膜复合(MBBR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技术,正是让微生物“高效工作”的关键创新。
微生物的“工作原理”:污水进入生化池后,微生物通过新陈代谢,将有机污染物分解为无害的二氧化碳和水,还能将氮元素转化为氮气释放。技术人员需实时调控溶氧量、温度、pH值等参数,确保微生物群落保持最佳活性。
中国瑞林泥膜复合技术的突破:为解决传统活性污泥法“抗冲击能力弱、占地面积大”的痛点,中国瑞林将MBBR填料工艺融入生化处理,构建“双重复合生态”。
生态升级:向缺氧池及曝气池投加特殊悬浮填料,为微生物提供“安居房”,固定并富集大量高活性菌群,形成“游离微生物+附着微生物”的双重净化体系,脱氮效果提升30%,有机污染物分解能力显著增强。
MBBR生物膜悬浮载体
优势凸显:与传统工艺相比,泥膜复合技术产泥量减少50%(降低污泥处理成本)、占地面积减少30%(节省土地资源),且能应对进水水质、水量波动,运行稳定性大幅提升。
依托泥膜复合技术,生化池有机污染物去除率突破90%,出水水质优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完美诠释“科技+自然”的治水智慧。
3.三级处理:深度净化“精益求精”,活性焦技术平衡环保与效益
经过生物处理的污水已初步清澈,但要实现“出水即优水”,还需三级处理(深度处理)的“精雕细琢”。中国瑞林创新应用ACCA活性焦吸附及再生工艺,在深度处理环节实现“水质提标+成本优化”的双赢。
活性焦的“净化能力”:活性焦拥有丰富的功能基团与发达的中孔结构(孔径2nm-50nm),能强力吸附微生物难以降解的有机物、色度物质,甚至微量污染物,让水质从“达标”迈向“优质”。
技术的“经济与环保优势”:
成本更低:活性焦生产成本仅为活性炭的50%,且可循环再生使用,大幅降低长期运行成本。
稳定性强:处理效能受气温、进水水质波动影响小,系统抗风险能力突出。
在中国瑞林承建并运营的江西省德安县丰林工业新区污水处理厂项目中,活性焦工艺让出水化学需氧量稳定低于30mg/L,色度接近自来水,不仅满足印染产业园区高端工业用水需求,更是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江西省德安县丰林工业新区污水处理厂项目
二、创新破局:中国瑞林攻克水处理行业痛点
作为国内较早涉足环保行业的技术服务商,中国瑞林工业水处理团队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累计完成数百项水处理项目,涵盖矿山、冶金、石化、医疗、印染等多个领域,并将“中国治水技术”推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用实力诠释“中国技术”的环保担当。
1.标杆项目引领行业标准
国内示范:广东韶关冶炼厂生产废水“零排放”项目,攻克高盐废水处理难题,实现工业废水100%回收利用;福建古雷开发区北部污水处理厂项目,服务占地面积800多公顷的石化产业基地及20余家化工企业,有效解决水质成分复杂、有害物质多、难生物降解物质多、色度大等难题,处理后出水水质满足景观用水标准。
广东省韶关冶炼厂生产废水“零排放”EPC工程
国际输出:在埃塞俄比亚最大纺织印染工业园的污水处理工程中,中国瑞林创新采用“预处理+UASB+生化处理+深度处理”工艺,助力污水厂实现低碳运行。这一“绿色治水”方案的成功实践,正持续向全球推广,为推动全球生态保护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
此外,中国瑞林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尼日利亚、喀麦隆、塞内加尔等十余个非洲国家承担大型沙漠供水、自来水厂、海水淡化等工程项目,解决了超2000万人的生活用水和4100多公顷农田的灌溉用水需求,切实造福当地百姓。
中国瑞林提供技术服务的塞内加尔乡村打井供水工程项目
2.核心技术破解“卡脖子”难题
针对行业内高难度水处理需求,中国瑞林研发多项专有技术,填补行业空白:
高盐废水新型深度除重金属及氟技术:常规有色冶炼废水用石灰除氟工艺,仅能将氟含量控制在10-15mg/L,易导致排放不达标、腐蚀设备。中国瑞林的技术实现两大突破:处理后氟离子浓度≤5mg/L,重金属指标优于行业标准;优化流程减少固态渣量,降低运行成本,为废水“零排放”提供保障。
中国瑞林提供技术服务的江铜国兴(烟台)铜冶炼项目废水处理站
络合态含镍废水深度处理技术:《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明确要求总镍≤0.05mg/L,而络合态镍因性质特殊,难以通过常规药剂实现有效处理。对此,中国瑞林积极开展技术探索,采用自主研发的深度除镍工艺,出水总镍含量稳定控制在≤0.05mg/L,不仅兼具稳定、高效、经济的优势,处理能力更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
有色行业废水新型深度处理技术:针对有色行业废水“处理成本高、流程复杂”的痛点,中国瑞林进行系统性优化:回收工业废气CO2用于处理,助力“碳中和”;用悬浮填料过滤碳酸钙混合液,解决颗粒沉降差、滤料板结问题;以软化膜工艺替代传统多步过滤,缩短流程、节约成本30%;用极限膜工艺浓缩反渗透浓水,盐浓度达16%-18%,降低蒸发成本。
三、清流再生:中国瑞林的绿色治水愿景与实力
经过三级处理,污水完成“脱胎换骨”的蜕变——不仅符合排放标准,更能成为“再生水”:用于城市绿化、道路清扫、工业冷却,甚至地下水回补,缓解淡水供应压力,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
这背后,是中国瑞林的技术实力与责任担当:
全链条服务能力:涵盖咨询、设计、EPC总承包及后期运营,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满足不同客户需求。
技术成果丰硕:累计获得30余项专利,发表10余篇核心期刊论文,斩获23项科技与工程类奖项,主导或参与制定5项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
绿色初心不改:始终以“让每一滴污水重生”为使命,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为建设美丽中国、推动全球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从国内污水处理到“一带一路”的海外项目,从泥膜复合技术到活性焦工艺,中国瑞林用科技解锁绿色治水之道,让污水从“污染物”变为“可再生资源”。未来,中国瑞林将继续深耕环保技术创新,让更多清流回归自然、服务社会,书写生态与发展共赢的新篇章。